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4-10-27 05:38:21
读《三国演义》有感通用15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1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火花,是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能从书中学习很多知识,认识很多能人志士,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他足智多谋、胆大心细、神机妙算。心胸狭窄的周瑜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着陷害诸葛亮。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十天赶造十万支箭,还私下通知鲁肃不给诸葛亮造箭的材料。诸葛亮不仅识破了周瑜的阴谋,他还不与周瑜斤斤计较,凭着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在第三天,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中“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也让周谕更加妒。

有人说诸葛亮是天生的聪明才智,但我认为不靠自己的努力是不会一直聪明的,只是偶尔运气好罢了。就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来说,他这次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他早就预料到三天之后必有大雾,才敢夸下三天造十万支箭的海口,他只不过比其他人多了一个心眼儿罢了,所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而周瑜连要死了的时候还记恨别人,对于这种执迷不悟的人,生活会过得很痛苦。所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读《三国演义》有感2

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深受感触。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三人每天都在为百姓除害、施德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光武中兴传至献帝分为三国。

下面的第一个故事是三英战吕布,曹操杀牛宰羊马会。生意进兵之策众人推荐袁绍为盟主。孙坚自告奋勇挑战泗水关董卓率领吕布来守孙坚杀去,被吕布打得大败落荒而逃,榆社潘凤去也是一样的下场。只见这时台阶下一任大叫小将愿斩吕布头!献于帐下众人看去,发现这人身长九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生如巨钟。这人正是关羽。过了一会儿关羽与吕布交战不分上下,于是刘,张二人前去相助取吕布首级!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

读《三国演义》有感3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印象深刻,我也一样,读完《三国演义》这一回,让我了解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也见识了诸葛亮军纪的严明。

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镇守街亭。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被魏国大将张郃断绝了水源,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军没有了落脚点,把整个蜀国摆在了危险之中。马谡是跟随诸葛亮多年的弟子,诸葛亮跟他感情非常深。但是为了严明军纪,尽管有许多人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依然忍痛挥泪斩了马谡,自己也上表连降三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严明纪律,才有战无不胜的可能。我们常说军令大如山,对一个军队来说,不仅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更要靠严明的纪律。千军万马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谁违反了纪律就要受到惩罚。正是因为诸葛亮军纪严明,才让他带着本不是很强大的蜀国军队六出祁山,不断杀得曹军落花流水。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加强纪律的重要性。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是有了严明的革命纪律,才有了将士们哪怕冷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才有了邱少云哪怕烈火焚身,也仍然岿然不动,直至付出年轻的生命;才有了狼牙山五壮士哪怕身陷绝境,也坚守战斗,慷慨赴死,也才有了我们解放军最后的胜利。

一支军队要军纪严明,任何一个集体也一样。一个班级要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也要自律起来,没有纪律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一样,缺乏自律的学生成绩会慢慢落后。所以我们要严明纪律,从我做起,遵守纪律。

读《三国演义》有感4

假期,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描写细致,还有精彩的战斗,使我看了就不忍心放下。里面主要讲了三个国家——魏、吴、蜀三国从开始到司马炎一统天下的过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三国中,诸葛亮就如一个下棋的人,周瑜、蒋干、张允都是诸葛亮的棋子。

在《草船借箭》这一章回,周瑜让诸葛亮三日内造十万支箭,不然就杀了他。我读到这儿时,紧张万分,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倒轻松,不借做箭的工具,只借了十条船和许多稻草人。在第三天夜晚,他趁着大雾,悄悄来到曹操兵寨。曹操听见锣鼓齐鸣,以为有人要攻打,便令人放箭,一会儿功夫,就射满了十万支箭。读到了这里,我为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

诸葛亮知道有大雾,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善于预知天气。而且,他也知道对手的特点,因为曹操多疑,才在大雾下贸然进兵,使他不肯出兵,只能放箭。这样,他就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并且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知道某天会刮西北风,也知曹操会相信凤雏用连环锁船计,才使曹操败得惨不忍睹。而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但我们却把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回想起我,我以前只爱看一些文学类的书,爸爸妈妈买回来的科普书和历史书我都不知道丢在哪儿去了。所以我知识面才狭窄,无法博古通今。以后,我一定更努力,加大我的知识范围。

当然,我们也要学习诸葛亮那种遇到困难不放弃,机智地解决问题的精神。而我每遇到难题,就“不战自败”。读完《三国演义》,我才知道和诸葛亮一比,我就连他的棋子还不如。往后,要是遇到难题,我一定从容面对,冥思苦想,想不出来也不能空着,要及时请家长、老师来帮忙。

看完《三国演义》,我不仅被故事的情节精彩而叫好,更被诸葛亮的机智和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所敬佩。在《三国演义》中,我明白了要博览群书,做个知识丰富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让我手不释卷,读来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拜年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国群逐鹿、三分天下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让我敬佩不已。刘备为了成就大业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重情重义,侠肝义胆;诸葛亮巧用“空城计”,足智多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始终有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在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决定南下一统天下,他派出了八十万大军来作战。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与孙权联合抗曹,他们知道自己的大军不比曹军多,可他们还是英勇作战。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惯水战的弱点定下火攻之策,巧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听取庞统的建议,将战船连在一起。诸葛亮 ……此处隐藏4062个字……,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另外,我还从网上看到三国武将排名__一吕二赵三典韦……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读了三国以后我发现三国里有很多英雄,也有很多忘恩负义的人,尤其是吕布,他为美色而杀董卓,为美色竟然杀了自己的义父;为钱财他杀了丁原。董卓的脾气很暴躁,若谁犯了一点错,就要杀掉他们。

曹操乃是一名英雄,他带兵打仗,败仗很少,只是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了。关羽、张飞、刘备桃花三结义,他们的关系很好,为兄弟两肋插刀。

在故事中,最精彩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和吕布战了三天三夜把吕布击退了。还有孟获为自己打了一个天下。

三国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你细细品味。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每当我吟诵到这句诗时,便想起了赤壁之战的情景,自然就想到了这部相关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说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迷上了看《三国演义》。大概是十岁开始,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书中的内容竟然越看越懂。于是一到空闲时间,便拿起《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自从阅读了《三国演义》之后,便被书中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说到关羽,他可真是一位智勇双全又侠肝义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美须公。关于他的事迹,人们千古传唱,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黄汉升,单刀赴会以及水淹七军等等。其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单刀赴会时,把东吴的官兵视如同草芥,全然不惧,谈笑自若,当他乘船离去时鲁肃等人都愕然一般。关公可谓是人中的“精英”,关于他的歇后语也很多,在此就不再添余笔了。还有诸葛亮,他也是我所佩服的一个人。他“名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他不仅是一位足智多谋,而且还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

关于他的事迹也很多,什么巧借东风,三气周公瑾、六出祁山和名成八阵图之类的。可最令我佩服的是“死诸葛能走仲达,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这一回合,讲述的是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叫姜维接受他的遗命,将他的木像雕刻在车上。等魏兵追来后,便将此木像推出阵前,魏兵遇见了木像孔明后,以为中了孔明的计,便吓得丢盔弃甲,调头就跑,姜维等到人也不来追赶,望山路徐徐而退,这就是他的韬略。他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做到了“尽躬尽瘁”,最终因过于劳累而死,临死前还设下了一计,赶走了司马懿,保护了三十万大军的安全。

他的高尚人格和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提起了刘备,我就免要讲到曹操,因为整部小说讲的是拥刘反曹的思想。事实上,我并不喜欢曹操这个人物,因为他是一个“奸雄”,只许人家夸他的优点,不许提他的缺点,倒是刘备,让我有几份佩服:他虽然文没有韬,武没有略,但他算得上一个君子,与曹操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作者就借刘备与曹操两人的矛盾主线入手,为本书的主题思想。在三国中,还有很多人令我佩服,如: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等,他们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他们的精神品质也都值得我们学习,大凡看毕,无不心底佩服。

读完了本书后,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朝代经历一段时间后,有时就会分裂或灭亡,然后成为一个新的朝代。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直至今天。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隆中对”乃战略失误吗?

——读《龙之魂》札记

闲暇之余,于书栏上览毛泽东的历史笔记解析《龙之魂》,书中毛泽东自成一家,反叛历史定论,挑战史学权威,他认为百世流芳文景帝是维持会长,窃国大盗新王莽是代表农民,荒淫暴君殷纣王是开拓功臣,千古绝唱隆中对实乃决策失误,荆州,这座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地盘构成了蜀汉政权不可克服的战略缺陷。

毛泽东认为蜀国的失误在“隆中对”中,孔明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固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可身卒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就是史学上堪称极品的“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从图中原”的隆中决策。毛泽东指出这个战略的缺陷就在于使本来有限的刘备兵力又分散了。刘备占据荆州后,再占益州,就必分兵让关羽守荆州,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后来,刘备占了汉中成都之后,诸葛亮又长期领兵经营汉中,这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三分兵力”,千里之遥而分兵,必首尾不能相顾,结果关羽失了荆州。刘备起兵伐吴,大败而归。至此,蜀汉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诸葛亮无论多么能耐,亦无力回天了。从总的战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无荆襄之兵呼应,战胜的可能性不大,且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司马懿只守不战,孔明粮尽必退,因此从征伐割据的战略角度看,兵出祁山并非良策,似乎只能是一种以攻伐守的防御战略;从战术角度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军进攻,用兵方法缺少变化,过于呆板,不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原则。《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战略。《项籍》中苏洵亦言:“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赤壁之战后刘备借孙吴之力巧夺荆州,以此结束了刘备流连忘返,寄人篱下的悲惨流寇军事生涯。刘备若不得荆州,无立锥之地就无从谈得益州,璋州等地;若刘得益州后而不让关羽守荆州,而让“二分兵力”合为一处,这虽然符合了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但荆州乃富庶之地, 实乃粮食补济和后勤供应的重要基地,若弃之,实如毛骂宋襄公般“蠢猪似的仁义”,不要荆州的上上策, 即与东吴交换一块与蜀汉相邻的土地,而若大一个荆州,从社会经济而论,益川地的粮食单产量岂可与荆州相比肩耶?待天下有变, 则令一上将出祁山,一军出荆州, 这就突出了荆州对刘氏图取中原的重要性,孔明的防御战略是攻击性的,孔明所想的出必不是合兵一处再图取中原,而是以祁山之敌击之,而荆州兵为现在所谓的“预备役”吧,荆州兵以荆州民众养之,亦不需成都忧虑,且进兵时还可以互为犄角,彼此牵制中原兵马,然后再会师于曹操魏之地, 也或许如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区引向敌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云长都督荆襄九郡事,“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友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徒许都以避其锐。”史载:“却说关公擒了解于禁,斩了庞德,威名大震,华夏皆惊,聚方武商议曰:‘孤素养知云长智盖世,今据荆襄,如虎生翼。徜彼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孤欲迁都以避之。’”由史可知 ,云长守荆州时曹操魏政权的统治中心亦构成威胁震摄,完全达到了当初诸葛孔明的战略构想,而云长之大意失荆州,才是蜀汉政权沦为悲剧导演的真正因素。

《读《三国演义》有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